2023年11月28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公布了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67号提案的答复函,提案内容是关于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
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第0067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高度关注,您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在提案中提出的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4条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提升我市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吸纳并逐一落实。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3月底,中心城区备案登记及公示的停车场7508个、停车位275.54万个,其中,建筑配建停车场停车位256.83万个(占93.21%),公共停车场停车位2.79万个(占1.09%),临时停车场停车位9.58万个(占3.73%),路内停车位6.34万个(占2.30%)。同期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210.03万辆(不含摩托车),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为1:1.31,从量上看总体平衡,但存在较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特别是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四老区域存在较大的停车位缺口,停车矛盾突出,部分路段的乱停车现象也较明显。
二、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2021〕10号)和《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停车设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8号)有关要求,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停车管理牵头部门,积极协调有关市级部门开展中心城区停车综合治理,缓解停车难等相关工作。
(一)加大公共停车设施供给。
1.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由市住房城乡建委牵头,依据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用地布局,会同中心城区各区逐年滚动编制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截至2022年底,中心城区累计新增公共停车场246个,新增停车位6.81万个。
2.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2022年,市政府将中心城区开展小微停车场建设纳入了重点民生实事,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在中心城区针对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四老区域,充分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闲置资源开展小微停车场建设,建成了149个小微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2万个。其中,沙坪坝石门大桥桥下机械式停车场、南岸区海桐路中石油地块便民停车场、大渡口跃进村小微停车场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极大缓解了四老区域的停车难问题。2023年,“开展小微停车场建设,新增2万个小微停车位”继续被纳入市政府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同时,小微停车场建设作为民生工作也纳入了市委“7张报表清单”,并纳入“赛马比拼”项目。一季度以来,全市各区县大力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已建成小微停车场150个,新增停车位9300余个。
(二)合理调控路内停车供需。
1.开展中心城区停车资源普查和上图工作。市城市管理局组织中心城区各区系统摸排辖区停车设施基本情况,厘清设施类别、位置分布、空间规模、分时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2022年底,首次实现中心城区停车设施的全覆盖图纸整合,并结合上图成果,开展了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布局现状评估,初步形成了停车难重点区域分析研判方法,有助于动态评估路内停车位分时分段设置,契合需求进行停车管理科学决策。目前,信息普查和上图工作已作为常态工作按周期滚动开展。此外,2023年,结合配建地下停车场违法改变用途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开展配建地下停车场违法改变用途调查摸底,建立清单台账,大力实施整治,恢复停车场的使用性质和停车功能。
2.实施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于2020年启动了修订《重庆市公共停车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渝府办发〔2014〕55号)及调整中心城区机动车路内停放服务收费标准有关工作。2022年4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机动车路内停放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发改规范〔2022〕1号)正式实施,按照“路内高于路外、白天高于夜间、重点管理区域高于一般管理区域”的原则,调整中心城区路内停车差别化收费时段以及白天时段路内停车收费标准,以“价格杠杆”调控停车需求。同时,市城市管理局也将积极配合市价格主管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完善各类停车收费标准,在缓堵促畅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老旧小区、公租房周边等停车刚需问题。
(三)持续规范路内停车管理。
1.规范路内停车位的设置和管理。2022年,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市级有关部门印发了《中心城区停车治理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中心城区路内停车位的设置和管理。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开展中心城区路内停车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累计查处路内乱设置行为414起、乱收费行为19起、乱停放行为18369起。2023年,市城市管理局继续加强对路内停车位的规范化管理,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开展了路内停车位设置技术导则的更新和完善,确保路内停车位的设置既可以缓解停车难问题,又保证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正常通行。
2.深入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治理。2023年2月10日起,市交巡警总队联合市城管综合执法总队在中心城区启动了停车秩序治理专项行动,整治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占用消防通道、公交车停车港、人行横道、多排停车等突出违法停车行为,采取宣传先行、疏堵结合、重点治理、分步实施等方法措施稳妥推进。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重点针对“违停阻路、多排停、路中停、垂直(倾斜)停、掀盖停、网状线停和占用消防车通道停”等10类突出违停问题,强化“现场+远程”执法,累计查处违法停车75.3万起,依法拖移占道阻路违停车辆5100余辆、“僵尸车”157辆。
(四)提升智慧停车管理水平。
1.推进路内停车的智慧改造。市城市管理局积极支持、鼓励各区城市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开展路内停车位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技术创新。目前,各区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了RFID电子牌采集、地磁传感定位、高位视频、低位视频、在线支付等智慧停车技术方案,不断提高路内停车智能化水平,逐步推动实现“无人值守、无感支付”,稳步提升路内停车收费管理效率和车主支付便捷度。
2.推进全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2021年底开始,市城市管理局会同有关市级部门牵头开展市级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打破停车信息资源孤岛,加强各区县、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全市停车管理一张网络汇总数据、一个程序提供服务、一个平台依法依规收费。目前,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市级平台已完成了基本构架搭设,待验收后可逐步接入各区停车相关数据。
(五)强化资金用地等政策保障。
1.加强停车规划引导。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形成“配建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为补充”的总体策略。一是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停车位配建标准;二是分区、分类差异化布局公共停车场,综合独立公共停车场用地,以及桥下空间、零星用地、坡坎崖、企事业单位自有地增建等方式规划公共停车场1458处,可提供停车位约35.2万个,缓解老旧小区、三甲及其他大中型医院、中小学校等停车问题。
2.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市财政局鼓励各区县加强项目策划,通过发行专项债券、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将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投资开发停车场的,在征地拆迁、底价、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降低停车场建造成本。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动共同投资运营停车设施,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具有一定收益的停车设施项目建设。
3.积极开展停车立法调研。为全面有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停车问题,市城市管理局年启动了《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2023年已纳入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目前,市城市管理局已组织对杭州、宁波、广州、沈阳、青岛等地进行了停车管理立法调研,在认真分析我市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好作法、好机制,推进我市停车立法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吸收采纳您的宝贵建议,进一步统筹全市停车管理工作,推进停车难问题综合治理。一是全面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缓解四老区域停车难;二是继续规范路内停车位的设置和管理,动态清理和规范路内停车位,稳步推进路内停车智慧化改造;三是常态开展停车信息普查并量化上图,结合上图成果动态评估停车设施布局现状和需求;四是持续推进全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五是全力推进《重庆市停车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六是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协同做好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专项行动、停车场专项规划编制、公共停车场建设等工作,从多个维度、在更大范围、用更多方式,持续推动解决“停车难”问题,稳步提升我市停车管理和服务水平。
■编辑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