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1月25日讯】1月25日,2022年全市交通工作会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交通工作,分析交通发展形势,部署2022年全市交通工作。
2021年,我市交通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坚持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奋力推进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58;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等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交通运行平稳有序。北京交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 北京交通将以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为重点,统筹安全和发展,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当好首都发展开路先锋,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6%,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4%,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1.49%,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
绿色出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增至74%
2021年,本市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升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优化慢行系统出行品质,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持续提升。本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共享单车骑行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其中,公共交通客运量53.8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0.6%;共享单车骑行量9.5亿次,大幅增长37.6%;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增长0.9个百分点。
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8号线三期北段等9条段城市轨道线路开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148公里(含市郊铁路364.7公里)。实施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营,分别节省换乘时间10分钟和5分钟,并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和网络化运营新突破;推进北新桥、平安里轨道站点一体化改造,完成21个轨道微中心设计方案,站城融合取得新突破;130处便利店、药店等站内便民设施上线运营,丰富了乘客出行体验;“回天地区”5个站点“信用+智慧安检”试点启用,节省乘客排队时间6-8分钟。2021年轨道交通客运量30.8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4.4%,“地铁运行质量效率国际领先”。
地面公交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完善“干普微”三级线网,优化调整151条线路,方便186个居民小区出行;削减重复线路384.6公里,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升级定制公交服务,高峰日运载达2.3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1000万人次;在望京等六个区域开拓巡游定制公交,日发480班次。改革公交运行体制,建成53个区域调度中心,完成三级调度向二级调度转变,95%以上常规线路实现区域智能调度,车辆准点率提高25%,调度人员下降40%。三环等重点区域1518块公交电子站牌投入使用。2021年公共电汽车客运量23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5.8%。
慢行系统持续优化提升。推进慢行系统与轨道融合,完成51个重点轨道车站224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编制出台《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等一系列规划和标准规范。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建成7个示范区,整治京藏高速辅路慢行廊道,完成二环辅路慢行系统改造、通行效率提升25%。自行车专用路全年骑行量突破185万辆次,东拓、南展工程有序推进。
协同共治加强交通综合治理
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拥堵得到缓解
2021年,依靠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平台,深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综合治理、共担共治”工作格局,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交通热点难点,交通综合治理取得新突破。
以静制动缓解交通拥堵,道路停车改革实现全覆盖,累计在1055条道路、施划道路停车位9.28万个;建成全市统一停车资源平台,道路停车位数据与MaaS平台共享,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强化共享单车合规投放,重点治理投诉集中区域,车辆合规率提升至95%。建立城市交通综合运行体征监测诊断体系,实现对绿色出行和小汽车出行的综合监测和分析,支撑交通综合协同治理。
实施10处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治理后交通运行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医院、景区周边交通治理成效突出。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非急诊预约就诊,各医院上下午号源比例达1.2:1,有效缓解了患者人流高峰。监测医院周边平均交通指数4.69,下降1.69%。各公园景区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严格落实75%限流措施。
2022年,预计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6%,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4%,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1.8%,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1.49%,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增加0.1,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45分钟通勤出行占比达到56%,交通行业营运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达到25%、碳排放总量下降3%,MaaS平台门到门一体化出行服务占比达到23%,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调节出行方式,强化绿色交通吸引力、竞争力,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宣传培育公众绿色出行理念,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研究制定P+R停车场管理服务提升工作方案,引导市民远端驻车换乘公共交通出行,努力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调节出行时间,持续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和分时段预约就诊服务,各重点医院预约就诊时间精确到30分钟以内,引导错峰就诊。促进分级就诊的深化实施,缓解大型医院预约诊疗集中的问题,不断改善医院周边交通秩序。优化社会活动预约,针对景点、大型文体赛事等研究总量调控、分时预约的实施措施。调节出行空间,重新规划核心区旅游路线,完成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外迁。加强核心区旅游交通组织与客流疏导,完善旅游观光线设置,探索旅游团预约地面公交和地铁专列服务机制,降低核心区旅游交通密度。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提升大宗建材物资绿色运输规模,全市货物到发绿色运输比例力争达到10%。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公交、出租等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车辆基本为新能源车。加强车辆维修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排放检测超标车辆的维修治理信息反馈率,加强超标车辆治理。
■编辑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