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晨报1月7日讯】 去年,合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吴华萍委员提出了《关于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和路面停车问题治理的建议》。对此,合肥市城乡建委答复称,目前合肥市正在逐步推进停车产业化,缓解停车矛盾。2018年,全市建成5348个公共停车泊位。今后,还将引导先进停车技术和设施进入合肥。
逐步推进停车产业化缓解停车矛盾
合肥市区“停车难、行车难”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停车难问题日益显著。尤其是老城区、商业办公密集区等区域和路段,因空间紧张,停车难现象更为突出。为改善交通状况,2017年5月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逐步推进停车产业化,缓解停车矛盾。
另外,编制了《合肥市二环内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2012-2020年)》,并在《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中科学设置了新建建筑物停车配建比例。目前,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坚持以建筑物(构筑物)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位为补充,适度满足基本停车,从严控制出行停车,综合考虑区域停车需求,科学平衡地推进全市动静态交通发展。
去年建成5348个公共停车位
为逐步改善停车难题,合肥市近年来大力投入公共停车场建设,并将公共停车场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内容。目前,合肥市城乡建委按照“月月调度,双月通报”的形式加强调度,强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
2017年,全市共开工建设公共停车场90处、13442个泊位(完工5546个)。合肥市城乡建委的最新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开工建设公共停车泊位10000多个,截至年底完工了5348个,将有效地缓解重点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地上停车楼地下停车库“双向”要空间
考虑到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紧缺,合肥市还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按照“小型化、立体化、分散化”的停车场布局原则,大力发展占地面积小的立体停车场(库),鼓励采用停车楼、机械立体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等方式,以便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增加停车泊位的供给量。
目前,已建成长江饭店、六安路、光明影都、三十八所等多处立体停车场(库)。民生大厦、兴海苑、合肥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等公共停车场(库)正高速推进。通过实施立体、地下停车场等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挖潜,更大限度地满足周边停车需求。
社会资本参建停车场大门越开越大
为鼓励建设公共停车场,合肥市已出台《合肥市鼓励公共停车场建设暂行办法》,鼓励各类建设主体可利用自有土地或存量土地建设公共停车场,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且允许配建不超过20%的商业,符合条件的还可办理产权手续等方面内容。
为了节约用地,合肥市还充分利用新建公园、新建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挖潜,实施轨道交通“P+R”停车场项目。对于建设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楼(塔),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免除城市配套等多项管理费用,允许适度商业配建,停车场收费执行市场调节价等多项措施并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管理。
鼓励错时开放社会资源有效共享
为提高停车资源周转效率,满足更多群众停车需求,合肥市城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错时共享停车,尝试通过停车信息化云平台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酒店、写字楼、居民小区等具备条件的停车场在满足自用的条件下,错时对外开放,实行共享停车,缓解停车难题。
在停车收费方面,合肥市也坚持停车场“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促进停车场建设管理提升。实行政府定价仅限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设施、占用公共道路停车点以及交通场站、旅游景点、公立医院、公办高校等特定场所停车服务设施,其他性质停车场收费标准由经营者自主制定。
对于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结合实际,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抑制不合理停车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公交、轨交等同步发力缓解停车难
改善停车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也是重要的措施。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实施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优良的公共交通服务。
同时,加大“P+R”配套停车场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无缝衔接的换乘体验。积极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加强共享单车管理,方便市民骑行,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健康方式出行,打造“安全、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环境。
引导先进停车技术和设施进入合肥
合肥市城乡建委表示,今后,合肥市还将继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多措并举解决“停车难、行车难”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管理。引导先进停车技术和设施进入合肥,充分拓展地上、地下停车空间。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停车场错时开放空闲停车位,满足周边停车需求。另外,以规划为龙头,合理适度疏解城市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均衡城市发展,逐步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动静态交通体系。
■首席记者方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