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微社区6月14日讯】当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停车难题成为市民出行的“心头病”,青岛给出了智慧化解决方案,“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自2021年启动建设,如今已成为统筹全市路内外停车资源的“智慧中枢”。截至目前,该平台成功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真正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
基于此升级打造的“青岛停车”App2.0,更是聚焦市民停车痛点,以四大核心功能和多重惠民福利,为市民带来高效便捷、实惠贴心的停车新体验。
精准找车位,停车导航一键直达
开车出门最怕“兜圈找位”?“青岛停车”APP2.0化身市民专属“停车导航员”。
依托精准定位技术,APP能实时显示周边1公里内停车场信息,支持按距离、余位、用户评分等多种维度排序筛选。用绿色、蓝色、红色直观展示车场车位状态,空闲、适中、紧张情况一目了然。底部停车场列表不仅详细标注车场类型、总泊位数、收费标准、距离,还附上现场实拍图,更提供一键导航功能。点击“当前位置”图标即可精准定位,右上角分类筛选按钮还能按路内、路外等类别快速查找。
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211万,绑定车辆84.7万辆,市民通过该功能快速找到车位,大幅提升出行效率。
统一支付,秒速离场不等待
停车缴费排长队?“青岛停车”APP打破传统支付壁垒。
停车订单页面清晰展示车牌号、停车场名称、入场时间、停车时长及费用,用户点击支付按钮,即可通过支付宝、微信、数字人民币等多种主流支付方式完成缴费,无需切换多个支付平台,也不用准备零钱。
目前,市内四区5.8万个泊位已实现统一支付,缴费流程简化后,停车场出口通行效率显著提升,车主出场时间平均缩短80%,真正实现“即付即走”。
共享停车,盘活闲置资源解难题
夜晚办公车位闲置,居民区一位难求?“青岛停车”APP推出的共享停车功能,让闲置车位“活”起来。
用户完成注册认证后,可在APP上查看86个机关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场信息,包括具体位置、总泊位数、共享时段、剩余车位等详细内容。
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主动开放非工作时间停车位,免费供市民使用,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停车压力,推动停车资源高效利用。
惠民活动,停车省钱福利多
为让市民享受更多停车实惠,“青岛停车”APP联合农商行、支付宝推出重磅福利。停车费立减活动已累计惠及15.4万笔订单,为市民节省大量开支。新用户注册即送中石油汽油消费券,注册、缴费还能赚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停车优惠券,真正实现“停车越用越划算”。
从精准找位到便捷支付,从资源共享到福利补贴,“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与“青岛停车”APP2.0正用科技力量重塑城市停车生态。未来,平台将持续迭代升级,拓展更多应用场景,为提升城市停车服务水平、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注入新动能,助力青岛智慧交通建设迈向新高度。
■记者郭振亮 编辑JR
相关新闻:青岛加快构建“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 缓解停车难
【青岛日报6月16日讯】目前,“青岛停车”App注册用户已突破211万,绑定车辆84.7万辆,大幅提高了出行效率。 “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成功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2024年全市新增泊位约2.6万个,今年以来,青岛“因地制宜、挖潜增量”,已新增泊位3900余个。
停车是居民最普遍的民生需求之一,关乎体验感、幸福感。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停车难题已从单纯的交通问题演变为综合性城市治理挑战。为突破这一困局,青岛探索实施“建管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泊位供给;另一方面建设“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统筹停车资源,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通过空间资源重构与数字技术赋能,探索出一条缓解停车难题的新路径。
数据赋能:打造智慧停车生态系统
“之前不敢开车,现在可以放心开,通过‘青岛停车’App直接导航入场,而且不用排队。”市民赵女士需要经常到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就诊,从“不敢开”到“放心开”,源于金家岭立交地下停车场与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停车场的“互联互通”。
为实现快速路网的衔接,改善区域交通拥堵、满足就医停车需求,该区域相继启动金家岭立交停车场及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地下停车场工程,两个停车场总泊位规模达3050个。“由于原来车位不足,很多市民不敢开车来,之前每天停车约2000车次,现在联合运营车位充裕以后,每天来就诊的车辆达5000余车次。”青岛静态交通公司工作人员姚传堃介绍。此外,自银川路入院排队时间从平均20分钟降至“零等待”,车主可自由选择医院地面入口或金家岭立交地下停车场在海尔路—银川路远端设置的四个地下入口进出,实现就诊车辆高效分流。
“在停车过程中,市民通过‘青岛停车’App找车位的功能,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就可以实时推荐用户周边的车位资源信息。”青岛静态交通公司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马振强介绍,这就避免了“兜圈找位”的困境。目前,“青岛停车”App注册用户已突破211万,绑定车辆84.7万辆,大幅提高了出行效率。
进场无忧,离场也要便捷。在奥帆中心干船坞停车场,市民陈先生打开“青岛停车”App,点击支付按钮,完成停车费支付,车辆行至停车场出口,起杆出场,无需再等待。“‘青岛停车’App打破传统支付壁垒,停车订单页面清晰展示车牌号、停车场名称、入场时间、停车时长及费用,用户点击支付按钮,即可通过支付宝、微信、数字人民币等多种支付方式完成缴费,无需切换多个支付平台。”马振强说,目前市内四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5.8万个泊位已实现统一支付,缴费流程简化后,停车场出口通行效率得以提升。此外,“青岛停车”App还推出共享停车功能,用户完成注册认证后,可在App上查看86个机关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场信息,包括具体位置、总泊位数、共享时段、剩余车位等详细内容。
为“青岛停车”App提供信息资源支撑的,便是青岛建设的“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众所周知,造成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并不都是因为车位匮乏这个单一原因,很多时候还有信息不对等、资源整合不到位等因素。如今这一平台已成为统筹全市路内外停车资源的“智慧中枢”。截至目前,该平台成功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真正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
立体空间:构建多层次停车供给体系
“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极大解决了自驾出行的两个重点:一是怎么走,二是车停哪儿。如今,只要打开“青岛停车”App,搜索想去的目的地,周边泊位数量、饱和状态、收费标准等信息便一目了然,为出行“提前探营”。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建好、用好停车设施,千方百计增加停车泊位,为出行者提供更多选择。目前,青岛全市汽车保有量达380.5万辆,泊位供给不足。近年来,青岛坚持集约利用、复合开发,创新运用“人防+、公园+、立交+、学校+、边角地+”五个加法建设模式,利用城市边角空地、棚改腾空用地、公园绿地等有限空间建设停车场,充分挖掘地上和地下空间建设潜力,打造集约高效用地新模式。2024年全市新增泊位约2.6万个,今年以来,青岛“因地制宜、挖潜增量”,已新增泊位3900余个。
与小麦岛公园一桥之隔的麦岛路西侧停车场,以“地下智慧停车+地面滨海公园+空中观景云桥”的复合形态,打造了集交通枢纽、生态景观与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为市民游客提供“停车即达景区”的便捷体验。自5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该停车场作用明显,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就有4000多辆车停放,其中5月31日有1600多辆,让游客在观海赏景的同时,能更便捷停车,提升旅游体验感。
位于青岛西部老城区的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龙山人防地下停车场,利用闲置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停车难状况,同时也为历史城区的“大流量”提供支持。除了向下“挖潜能”,青岛还同时向上“要空间”增设立体车库,崂山区青岭路停车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两栋高度达47.6米的塔库式立体智慧停车楼,将原本规划为260个泊位的停车场设计为510个泊位的立体“停车楼”,满足周边商务办公、居住区等停车需求。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五台山路公共停车楼采用垂直升降类车板塔库式结构,通过升降机将车辆升降至指定层,再通过横移交换机构来实现存取车,该停车楼具有占地面积小、容量大、停车密度高的优点,可有效缓解附近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和大型商超的停车难题。
不难发现,停车不仅影响城市静态和动态交通秩序,也调节社会关系和秩序,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扎实提升停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建设运营,确保数据的精准度,持续提高城市通行效率,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方能让“停车”这个“关键小事”见实效。
■记者梁超 编辑T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