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1月28日讯】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青岛市2021年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0个,同时推进联网共享,加强200个停车场的联网改造,在老城区动员100家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实现共享停车,对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难点片区进行综合治理,多方合力解决停车难这一现代城市顽疾。
2021年将新增公共车位万个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建智慧停车场现场,该项目已进入地上一层主体建设阶段。记者从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该项目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以南,良辰美景南区以东、龙城路以西,占地面积6625.2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9653平方米,其中地上3353平方米,地下16300平方米,共设停车位450个。该项目地上一层、地下四层,不同于常规停车楼的方正造型,这处停车楼借鉴了著名的纽约高线公园“线型空中花园”理念,在地上营造出一个波浪形公共空间,方便市民活动,而将全部的停车泊位放入地下。
据了解,中央商务区智慧停车场项目方案设计结合了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理念,在楼宇林立的密集空间中,打造一处公园绿地,在服务停车的基础上为片区提供新的城市会客厅,能够有效改善中央商务区的空间结构。智慧停车场停车以传统自走和智能机械形式相结合,地下与周边地块预留连接通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首个地下平面移动智能车库。
所谓地下平面移动智能车库,就是车主只需将车停入升降机,其他工作就由机器人负责,此时机器人会将该车辆和停车场内的空余车位进行匹配,随后搬运机器人会将该车辆搬运至指定停车位,完成停车。该项目还将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智慧停车等理念融入其中,打造环保、节能、科技的优质工程。
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缓解停车难问题,近两年青岛市共建成公共停车位1.73万个,其中老城区6400个,2020年完成市南区华夏基石、富源集团、禹城路人防等28个公共停车场主体建设,新增泊位9000个以上,完成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2021年还将大力建设停车设施,特别是老城区,计划建设李村路停车场和聊城路停车场,其中李村路停车场约增加450个停车位;聊城路停车场约新增450个停车位;六街口停车场将新增约200个停车位;龙山路地下停车场新增约130个车位;湛山二路小区停车场规划570个停车位;远期还将建设火车站南广场停车场,规划停车位1700~2000个。
2021年全年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0个。
加强200个停车场联网改造
要解决停车难这一现代城市顽疾,除了大力新建停车设施,青岛亟须多方合力。
据了解,2020年3月以来,青岛市围绕停车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规划建设管理、资金奖补、建设技术导则等多个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已逐渐完善。目前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明确了按特种设备类申报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项目,无须办理用地、规划、环评、施工等许可手续。此外,停车库每泊位奖补2万元,停车楼每泊位奖补1.5万元,机械式停车设备中垂直升降类、巷道堆垛类、平面移动类、垂直循环类、水平循环类、多层循环类每泊位奖补1.2万元,实现联网管理的既有公共停车场、共享专用停车场每个停车场奖补1万元,进而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停车设施。
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停车和共享停车,2020年,青岛市开展既有经营性停车设施联网改造,静态泊位数据已全部接入,动态泊位数据接入7万个以上,共享停车场78个。选取重点区域开展停车诱导试点,设置诱导屏51块。开展道路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试点完成20条道路、泊位1161个,实现“无人值守、无感支付”。2021年,青岛市计划出台专项规划,加强200个停车场的联网改造,在老城区动员100家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实现共享停车。
据青岛华睿停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决停车难,既要通过新建停车位进行“开源”,又要采取智慧化、一体化管理措施实现“节流”,让既有的停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目前青岛建立起“青岛市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还同步开发应用了“宜行青岛APP”互联网移动终端。除了汇聚泊位信息、为市民提供停车引导,同时也可以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正是智能一体化平台存在的意义,随着未来数据接入覆盖面的扩大,平台数据分析也将对精准管理产生更大价值。到2022年,全市经营性停车场要基本纳入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联网管理泊位将达到31万个。
■记者辛小丽 编辑LX
相关新闻:青岛今年拟在老城区增设千余个停车位 涉及李村路、聊城路停车场等
【青岛日报1月26日讯】就在前不久,香港中路37号华夏基石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项目正式投用,作为一处利用企业自有土地所建设的停车场地,120个泊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题。近日,观海新闻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去年我市共新增停车泊位9100个,其中社会投资占比超8成,引入社会资本14.6亿。“十四五”期间全市还将运用市场化思维,再增加公共停车泊5万个。
“去年3月以来,我市围绕停车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规划建设管理、资金奖补、建设技术导则等多个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已逐渐完善。”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刘立介绍,目前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明确了按特种设备类申报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项目,无需办理用地、规划、环评、施工等许可手续。此外,垂直升降类、平面移动类、多层循环类等多类停车设备享受每个泊位奖补1.2万元等扶持政策,进而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停车设施。
停车难,是各大城市的一个民生痛点,也是现代大都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进行重点突破,不断优化调整停车总量和空间布局,合理构建停车供应体系,持续改善停车产业环境,按照“建设一批、联网一批、综合治理一批”的思路,着力开展停车供给、智慧停车和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工作,缓解重点区域停车难。
在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方面,近两年我市共建设公共停车场50个,新增泊位1.72万余个,其中立体停车泊位约1.3万个,占比约80%;在停车设施联网共享、发展智慧停车方面,依托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开展公共停车场联网改造,静态数据全部接入,动态数据接入7万个以上,共享停车场78个。选取重点区域开展停车诱导试点,设置诱导屏51块。开展道路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试点完成20条道路,泊位1161个,实现“无人值守、无感支付”。
在开展停车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方面,选取8个停车矛盾突出区域试点开展停车综合治理,新开通运营公共停车场15个,涉及泊位6013个,联网泊位18000余个,优化道路泊位约2500个;通过停车场“平改立”、道路泊位优化、医患停车泊位置换等方式,逐步缓解妇女儿童医院、海慈医院等9家重点医院停车难问题。
撬动停车难“顽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来该如何进一步破题?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人透露:
首先要大力建设停车设施,今年我市计划在老城区建设多个停车场,其中李村路停车场约增加450个停车位;聊城路停车场约新增450个停车位;六街口停车场将新增约200个停车位;龙山路地下停车场新增约130个车位;远期还将建设火车站南广场停车场,规划停车位1700-2000个。
其次是大力发展智慧停车和共享停车,今年我市计划出台专项规划,加强200个停车场的联网改造,在老城区动员100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实现共享停车。
再次是抓实停车管理,在设施新建的同时,做好城市规划、交通执法、城市治理、价格政策等相关工作,由此助力城市品质不断改善提升,让‘停车难’不再成为百姓烦心事。
■记者王冰洁 编辑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