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人大7月17日讯】平均每辆车等待时间约90分钟,最长等候时间近4个半小时,高峰时段有408辆车滞留外围……去过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看病的人,对医院外排成长龙的车流不会陌生。
拥堵的路面
作为浙江省内两家规模最大、日门诊量最高的三甲综合医院,浙大一院仅有100多个车位向社会开放,浙大二院也只有200个车位。但据测算,两家医院日机动车停车需求高达万余辆。由此,在2019年“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中,其周边路段拥堵指数排名第一,治理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群众对停车的需求十分迫切。
排队的车流
2019年,上城区以推进“城市大脑”工作为契机,主动把浙一、浙二医院周边街区治理列入全区十二项重点工作,并写入区委全会报告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区人大代表、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陆霞责无旁贷地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陆霞认为,“首堵”治理想取得突破,首先要摒弃对医院排队停车现象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惯性思维,破除部门、城区各自为政的条块壁垒。最终,通过“三个打破”找到了破解拥堵难题的“金钥匙”。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陆霞直接对接省、市改革办和卫健等部门30余次,与浙一、浙二两家省级医院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在医院任职的区人大代表给予了全力配合,实现了跨层级协同,打破了行政层级界限;今年初陆霞带队治理专班的成员主动对接下城、江干的职能部门和街道,对城区间道路分界区域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共商机制,尽可能整合周边城区资源“为我所用”,实现了跨区域协同,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同时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和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双重身份,进一步强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效,全面整合交警、城管、公安、数据局、团区委等区级职能部门力量,实现了跨部门协同,打破了部门职能界线。
作为浙一、浙二的“老邻居”,两家医院的治堵问题由来已久,周边停车场库零散,没有成规模的泊位资源,老城区道路基础条件弱,包括来自全国范围内就诊患者对路况不熟悉等诸多因素,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陆霞说:“两大医院内部的停车位比较紧张,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但在医院周边,还分布着一些停车资源,这部分的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为来医院就诊,有着停车需求的市民提供服务。”
为此,街道、社区充分挖掘医院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写字楼、居民小区、公共道路等泊位资源,在8个月里排摸出16个场库和1个公共道路泊位共计3309个(包括下城区的场库4个,泊位1146个),集中拆除医院周边663米隔离带,变浙一、浙二医院专用车道为“即停即走缓冲区”和“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区”。
同时,通过覆盖上城、下城、江干三个城区的41块路网固定导视牌有效分流车辆,解放路、庆春路两处动态可变导视牌实时发布信息,推送比选最优TOP5停车方案,引导车辆按预设轨迹快速到达周边场库,打造15分钟停车圈,实现“低头找车位”到“抬头见车位”的转变。
今年6月启动整治全面以来,医院周边交通环境明显好转:排队车辆消失了,高峰车队长龙不见了,所有车辆“即停即走”,就诊车辆平均停车时间从90分钟下降至15分钟;泊位效率提高了,目前日均能导流停车393辆,平均泊位指数从2.14上升至2.66,其中增长最快的场库从0.99提升至2.83,上涨1.86倍;主要道路通畅了,拥堵打结现象显著改善,浙一浙二合围区的工作日延误指数峰值由4.63下降至3.72,均值由2.80下降至2.31。
最新民调显示,周边居民和患者对街区治理的平均满意度从38.4%上升至87.83%,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有一位周边住了十几年的老居民笑着说,“现在尾气少了、空气好了,噪音也不怎么刺耳了,说不定房价还要涨咧……”
在陆霞的持续坚守下,小营街道将会在马市街东侧清吟街以北设置10个临停30分钟的绿色泊位,4块LED显示板倒数计时,兼顾就医者的人性化需求。区人大小营街道工委也将继续跟进浙一、浙二的城市大脑应用场景,组织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会议成员以及社区网格员开展常态化的现场督察和主题议事,确保治理成效不反弹,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城市大脑街区治理的场景应用,真正让城市更智慧,生活更美好。
■通讯员练晔 编辑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