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东营市住建局对东营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的提案作出答复,答复如下: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市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因规划及建设原因城市停车设施供给数量总体不足,因运管机制原因既有停车设施使用效率不高,造成了停车不便、停车乱等问题,在许多住宅小区和中心城商业集中区域还存在“停车难”等问题。
近期,市住房城建管理局会同市公安局、东营区政府及东营开发区管委会对建议中所提的“停车难”区域进行了现场查看,并召开了由县区停车场主管部门业务负责人、街道办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解决:
一、健全停车管理制度。围绕构建设位规范、停车有序、安全便民的停车管理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共治、公众参与的总体思路,从增加供给、科学调控、科技支撑、停车执法、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建立健全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停车执法监管等管理制度,为依法依规治理停车问题提供制度保障。我市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已被列入市政府2020年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我局正在会同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拟定办法草案,待学习青岛等先进地市成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并提交市政府进行研究,力争在10月底前印发。
二、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按照“建筑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道路路内停车为补充”原则,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区域定位,因地制宜,分类确定停车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适度满足基本停车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路内停车泊位的有序递减。一是严格落实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要求,从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工程规划核验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新建项目按规划要求足额配建停车设施。二是推动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用地、扶持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挖掘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积极推动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在城市待建土地、空闲厂区、边角空地等闲置场所设置临时停车设施,采取多元化措施扩大公共停车设施供给。
三、科学调控停车需求。完善城市停车价格机制,实施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充分发挥价格引导调节停车需求放入作用。经营性停车场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制定停车收费标准,通过差异化收费调控停车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整需求作用,按照“路内高于路外、地面高于立体、地上高于地下、交通繁忙区段高于外围区段、交通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的原则,推动制定分区域、分路段、分时段、分车型的停车收费标准,合理调控出行停车需求。鼓励群众绿色出行,降低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停车压力。对驻车换乘等公益性停车设施和路内停车泊位,实行政府定价,根据区位、设施条件等推行差别化停车收费。
四、盘活现有停车资源。分类制定管理对策,有序引导推进具备安全管理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鼓励商用停车场、个人停车设施全天对外开放,实行有偿使用、错时共享。强化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管理政策,提高诸多新建住宅小区闲置地下停车场使用效率。
五、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完善停车设施前端信息采集设备建设,推进车牌识别、图像识别、电子标识等汽车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及时精准传输停车泊位使用、停放车辆特征等信息。探索建设城市停车管理信息平台,共享停车场库动静态信息,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城市停车管理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停车信息查询、车位预订、泊位诱导、无感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设施服务效能。推进停车违法智慧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下一步,针对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商务区、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将会同市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强化督导,指导各县区(开发区)停车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所在街道等部门单位,针对停车难等重点区域,逐个区域扎实开展调查,摸清现状,从优化交通组织、整治占道经营、强化交通执法、增加停车设施供应、优化停车运管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扎实推进,争取早日解决重点区域停车难题。
■编辑 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