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路
资讯中心    NEWS       >>  2010年9月前新闻资讯入口
首页  >>  资讯中心  >>  投资建设
成都将从五方面推动停车场建设工作
来源:中国停车网     发布日期:2017-10-25
分享到:     下载中国停车网APP

  10月25日记者从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该委近日在给张艳群等3名委员提出的“关于积极推进停车市场产业化发展的建议”(第655号提案)答复中表示,成都下步将在五个方面推动停车场建设。


  有序推进停车场建设

  成都市城建委表示,近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汽车增长十分迅速,其中,2013年至2016年,中心城区汽车新上牌高达62万辆。截至2016年12月,成都市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达175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17万辆)。而据初步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类停车泊位约169万个。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与环境空间资源有限的客观矛盾明显,中心城区停车存现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二环以内老旧小区基本停车缺口大、公共停车泊位比例偏低、缺乏P+R换乘停车场、停车设施建设形式单一、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逐渐加重,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影响日益突出。

  为推进各类停车设施项目建设,成都市城建委牵头市区国有公司、社会企业实施专业公共停车场建设;采取自下而上,业主自治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停车困难的老旧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利用红线内用地设置临时停车设施;做好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建设日常监管。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积极申报发行停车场专项债券,争取城市停车场项目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筹措停车建设资金,降低项目融资成本。一是积极申报发行停车场专项债券。市发改委、市建委牵头于2015年底启动停车场专项债券申报工作。2016年4月,成都市政府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关于恳请同意成都市发行城市停车场专项债券的函》(成府函〔2016〕57号),目前已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直接核定成都市停车场专项债券。二是争取停车场专项建设基金。成都市目前已有天府新区中央公园地下停车场、川大望江校区足球场地下停车场等7个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现正加紧银行落实项目放款,同时积极梳理、包装,计划争取更多的专项建设基金用于成都市停车场建设。


  下一步工作

  根据停车难现状和国家发改委对于作为首批停车场试点示范城市的具体工作要求,结合委员在建议中提出的5点具体措施办法,拟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工作:

  (一)鼓励停车产业化发展。

  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停车产业化为导向,从规划引导、用地政策、投资模式、资金补助、审批程序、运营收费、产权办理等多个环节加大政策创新和支持,缓解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资金的积极性,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参与各种类别的停车设施建设。

  (二)分类、分区域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立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坚持差别化的供给策略。建立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结构。鼓励按标准适度超前超额建设配建停车设施,严格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建设公共停车设施,逐步减少路内停车。适度满足居住区基本停车需求,严格控制出行停车。

  1.新建区域主要通过配建停车设施满足停车需求。新建建筑按照最新的建设用地配建机动车车位控制指标,建成后能够基本满足停车需求。

  2.老旧城区多种方式集约挖潜,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通过规划点位专业公共停车设施建设、老旧小区用地红线内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配建停车场增配公共停车泊位、提高停车泊位配建标准等多种方式统筹缓解区域停车难问题,缓解老旧小区配建停车泊位较少造成的停车难问题;

  3.城市外围区域重点推动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结合地铁站点、快速公交站点等设置公共停车设施,鼓励私人交通停车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导机动车合理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分摊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三)拓展和集约利用建设空间。

  1.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土地分层出让,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结合专业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在停车需求较大的区域,充分利用学校操场、公园绿地、广场等地下空间实施地下停车场建设。减少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2.支持平面车位进行立体化改造。鼓励停车设施产权人对既有平面停车场进行改扩建,对加装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设备简化审批程序,对于新增停车泊位并作为公共停车泊位对外开放,且新增泊位数大于原有泊位数50%以上的,给予泊位资金补助。

  3.缓解老旧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基本停车难问题。采取业主自治,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鼓励和支持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自主引进社会资金在用地红线内建设临时停车设施。简化审批程序,实行联席会议评审制,土地使用权人编制方案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建设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和专家评审通过后实施建设。逐步缓解老旧城区基本停车需求供给不足问题。

  4.发展集约化停车设施。针对有效建设空间不足的问题,发展新型停车技术,建设集约化停车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多种形式的立体停车设施,上天入地高效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增加停车泊位供给。

  (四)提高停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

  1.推动建立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市交委牵头推动智能停车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智能停车信息系统,与停车设施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智能停车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智能停车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公共停车设施信息资源,推动互联网+停车融合发展。保障公共停车设施有效需求,全面提高停车场利用效率。

  2.鼓励停车资源的开放共享。盘活存量停车资源,鼓励并引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设施对外开放。发展智能停车共享平台,推行错时共享停车,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与周边商业办公类建筑共享利用停车泊位。允许个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个人所有停车设施错时、短时出租(出借),并取得相应收益。

  3.加强停车综合治理。依法加强违法停车治理,同步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周边市政公用设施和停车诱导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取消白天占道停车泊位,释放道路资源,满足机动车和慢行交通需求。区别管理夜间占道停车。

  (五)合理引导停车。运用经济杠杆,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停车设施使用进行区别定价,通过价格策略,引导车辆有序、高效停放和选择经济合理的交通出行。

抱歉!“市场监测报告版块”文章仅限标准白金以上级别的会员查看,了解会员服务请点击网页右上角【我们的服务】,咨询电话:0531-88512040。
更多内容需要[登录] 查看!还没注册
特许经营市场研究报告
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