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路
资讯中心    NEWS       >>  2010年9月前新闻资讯入口
首页  >>  资讯中心  >>  管理政策/住宅停车/立体车库技术应用/市场调查
北京:30处居住区今年将建立体车位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日期:2016-08-04
分享到:     下载中国停车网APP

  【北京日报8月4日讯】 今年,停车自治有望立规矩了。本市交通部门和研究部门正在摸底老旧小区停车位改造潜力,并着手编制停车自治管理手册。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停车处处长穆屹昨日透露,这本小册子不仅将成为小区停车的“规矩”,还将是汇集各种缓解停车难妙招的“停车宝典”。此外,本市还将在城六区的12个街道建设示范停车区,使该街道实现“车位平衡”。

  30处居住区将建立体车位

  交通部门统计,目前本市基本上每10户居民中7户有车。去年,居住区停车配建比例终于增长到10户配8个车位。“因为车位紧张,有些小区私自做了地锁和拦截设施,更加剧了车位紧张,造成一些车位的浪费。”穆屹说。

  据介绍,交通部门也通过挖潜,缓解居住区停车难。截至去年,本市累计挖潜了7万余个小区车位。今年,30处居住区计划增加立体停车设施。

  全市地毯式普查车位家底儿

  北京到底有多少车位?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

  截至上个月,全市经营性车位总量为195万余个,但非经营性车位总量的统计数据还要追溯至2011年。

  去年起,本市启动了新一轮停车位普查。穆屹表示,此次普查是“地毯式”调查,要摸清全市停车资源供给和车辆停放情况。目前,这项调查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三方核查。预计今年年内,将对外公布本市停车位家底儿。今后每年,本市将更新停车位数据。未来,还将逐步提供手机实时查询停车位信息、预约车位等服务。

  城六区打造停车示范区

  今年,本市将重点缓解居住区停车难。

  穆屹表示,研究部门已开始对老旧小区改造实力进行前期摸底,并收集和总结近年来停车自治的成功案例,汇集成册,推动建设停车示范区,“我们的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共担、公众参与、法制保障。”

  按计划,本市今年将在城六区每个区选择两个街道,打造12个停车示范区,实现“车位平衡”,即在区域内实现小汽车与停车位基本平衡,在不设置地锁等设施的情况下,每辆车都能找到车位。穆屹举例说明,比如石景山区,经普查该区有9万辆常驻车辆和约9万个车位,就总量而言,车与位基本平衡。但具体到街道等小区域后,车与位就不平衡了。停车示范区的“车位平衡”就是将停车管理的职责和区域逐级下放到区、街乡、社区,网格化治理停车,通过合理增加停车位供给,协调居住区与周边单位车位共享,施划一定夜间临时车位等方式,充分利用停车资源,实现“车位平衡”。

  交通部门坦言,所有居住区按需配置车位不太现实,尤其是胡同等区域。“建设一个车位大约需30平方米,目前本市有560余万辆机动车,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实现每辆车都在自己家门口有一个车位。”

  ■记者刘冕 实习生张依萌


  新闻背景:8月3日7: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治堵大家谈”第二期

  【北京交通微信号8月4日报道】 8月3日,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副局长马伯夷、停车设施管理处处长穆屹做客节目,就“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与听众展开了深入讨论,倾听了听众们的意见建议。

  目前,节目已播出两期。吸引了听众的热情参与和讨论。栏目微信平台共收到听众留言6600余条。听众发言理性正面,从交通管理政策、公共交通发展、老旧小区停车资源挖潜、小区私占停车位现象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和建议,即时得到了嘉宾对相应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听众(萍安)建议:

  我家在二环里头,是90年代初长辈单位的宿舍楼,小院里根本没有规划停车位,现在每天停车已经到了连十厘米都计较的程度,一辆车出去得几辆车帮着退出去挪车,我每天开车上下班,下班哪里都不敢去赶紧回家不然就没地方停了。

  听众(王敏娜)建议:

  朝阳区安慧里小区,老小区,本来就没规划车位,物业还不管理,小区内胡乱停车,车堵路了都不管,门脸房也乱占车位。

  听众(MJ)建议:

  关于停车,我想说小区的车位太难找,晚上八点回来就没有位置,只能停到别人车头前,第二天早早挪车。我给物业这个建议信,每个业主拿房本办车证,不能让小区外的车和业主抢车位。还有小区里的电动车就占一个车位,还不收费。每天充电从三楼吊根线下来,太危险了。

  对于听众们反映的这些情况,两位嘉宾有何解答呢?

  居住区停车设施建设有哪些支持政策?

  解答:大家要形成这样的认识,车辆是我们个人的资产,而停车是在公共空间。对于车辆的使用和停放,需要为社会公共资源缴纳一定的费用。目前停车的收费定价已经完全放开了(除了路侧),遵循市场调节的规律。2012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推进城六区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新建工作的通知》,由市财政按照每新增一个停车泊位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区财政予以适当配套奖励;2013年,市政府将立体停车设施改造奖励标准由2000元/个提高到5000元/个。

  听众(罗佳)建议:马连道北里小区全部上满地锁,多次向市政府热线反映,居委会做过两次民意调查,结果就是维持现状,晚上经常有空着的地锁无人停车,占着车位,造成其他本小区常住居民无车位可停,浪费资源,部分小区住户及租户还占用两个车位的现象,还有个别车位三年从未停过车的,就立着地锁占着不让他人使用。

  解答:我们不建议有固定的车位,而且要取消地桩地锁,白天离开时,就把停车位让给别人。这样才能促进停车资源的整合,此外还有错时停车/夜间临时占用路边停车位等措施,需要大家遵守同一个规则的基础上,保证停车秩序,在目前停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维持一种平衡有效的资源利用。

  老旧小区自我挖掘停车潜力,具体要怎么做?

  解答:我给大家举一个实例,市三环苏州桥北的老旧小区紫金庄园,基本情况和大多数老旧小区一样,三年前,改造公房的同时,把以前用于堆煤的一个场所,小区居民和物业达成一致,修建了立体设施。之后引进专业管理团队,采用与路面停车位不同的收费标准,也不断改进设施水平,比如解决了下雨天的遮蔽,现在是基本满足小区内的停车需求。不同的小区,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关键要群策群力。

  不少老旧小区引进准物业,或者是小区自治,这种方法有效果吗?

  解答:要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有一个协调机制很重要,而这就是准物业的作用。而小区自治,就是指需要共同决策,需要50%以上业主同意。比如西城区灵境小区,就请到专业的管理公司。因为是老小区,房屋性质也是五花八门。采取共同决策的方法,他们争取到60%以上的业主同意,对小区的停车资源进行挖潜,整理出停车空间,按规范进行施工。然后采取差异性的收费方式,对没有车的常住居民给补贴。机动车辆则采取登记的方式,另外还有临时收费,对社会进行适度开放。

  拼车位可行吗?资源共享的难点在哪?

  解答:“老旧小区停车难”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在小区内部进行挖潜、改造,然后是周边单位、路网的资源共享。现阶段来看,“挖潜”的潜力可能不够了,下一步更需要的是资源共享,大家要互助。一块土地的利用,需求太多了,比如小区里的老人活动、公共绿地的建设。我们常说,收费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收费反映供需的差异性和土地的稀缺性。

  总结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共担,公众参与,法律保障这样的公共治理制度。作为政府部分,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制度研究、政策制定。2015年我们进行了小区研究,包括之前介绍的例子,今年会推出一本《居民小区标准化停车自治》手册, 提炼出来一些标准化、可操作的建议。同时,今年我们在进行12个街道的平衡试点,我们有信心解决好“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最后总结五个点:

  一、合理增加车位,一些老旧小区、胡同保护区,我们不能说拆了来无限制地提供车位,第一要合理。

  二、政府提供补贴,从规划、土地、投资各方面给予支持。

  三、统筹区域规划,利用路网资源,比如设置白天/夜晚不同性质的车位;周边单位的资源共享,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比如电子锁等。

  四、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专业的团队,怎么进行挖潜,怎么进行合理规划,怎么提高使用效率。

  五、最重要的,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遵守规则,维护停车秩序。

抱歉!“市场监测报告版块”文章仅限标准白金以上级别的会员查看,了解会员服务请点击网页右上角【我们的服务】,咨询电话:0531-88512040。
更多内容需要[登录] 查看!还没注册
特许经营市场研究报告
评论一下吧